关于我们










我想先请教您一个问题:请您告诉我Fa317的圈条盘与条桶的转向是否相同?从操作台面往下看,圈条盘与条桶的转向是否相同?因为它们的转向不一样时,分析方法与结论也是不一样的。<br>
看了您的改动方法,开始我很奇怪,也很不理解,因为您的这种改动与常规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我突然想起,因为我没有见过Fa317这种机型,是不是该机型与其它机型的转动工作方式有区别?我按照该机型的圈条盘与条桶转向相同时,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告诉我,如果牵伸区的状态良好的话,根据您前面介绍的上机工艺,那改动前的条干cv值最好时应当大于4&#037;;按照您现在的方法改动后,条干的最好cv值应当在2&#037;以内。不知道我的计算分析与您改动后的实测结果吻合吗?<br>
如果该机型的圈条盘与条桶的转向是相同的,那前面的“XYS”老师,确实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高人!那您按照他的建议将圈条牵伸张力调整到0.99档位时,开出的条干cv值保证会比现在还好得多!<br>
请您把观察结果告诉我,谢谢老师!

qtq老师您好,感谢您这些天不辞劳苦的耐心讲解,我个人感触很多。老师能否把现在国产圈条盘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究竟是哪里设计错了,制作错了,还能不能改好和您高超的理论研究,鲜明的论点论证论据系统总结一下,我们纺纱同仁共同利用纱线网论坛平台与国内主要并条生产厂家交流合作,彻底解决实际呢?

其实圈条盘有问题,根本上是压辊压力太小,所以不下条。解决办法是在紧压压辊的弹簧处加一垫圈。

楼上的老师好!<br>
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br>
<br>
增加压辊对条子的挤压力,就是加大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加大了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对克服斜管通道的运动阻力,获得更多向下运动的牵拉力,是有利的。所以在原来问题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这样改动后好开车是很自然的。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圈条机构对条子施加的牵拉力足够充分,足以克服条子受到的运动阻力,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再增加压辊对条子的挤压力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增加压辊对条子的挤压力,与圈条牵伸的工作状态是有必然联系的一回事。<br>
<br>
由于加工的原料是柔性纤维材料,既难以准确测量,也难于准确的把握,而且它对温湿度、静电、气流和压力等方面的影响都比较敏感,所以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会有很强的隐蔽性。这就更需要我们能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对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是有利的。如果是搞精密机床设计,差一丝一毫也很容易被发现。<br>
<br>
我个人认为,增加压辊的压力,是行之有效的补救办法之一(适当减轻条子的定量,也相当于增加了压辊的压力;适当增加车间的温湿度,也有利于提高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加强对斜管的清洁工作,也有利于减小通道的阻力……),但是它们都是与圈条的牵伸张力有关联的一回事。<br>
<br>
如果已经检验了机构设计给出的圈条牵伸倍数,与企业所加工的原料是匹配的,如果条子真的承受了工艺变换表中所标称的牵伸张力,那就真的是两回事了。所以我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查找出问题的根源,那么辅助性的补救措施就可以省一些,保全师傅和工艺员的工作量就可以省一些,生活就会好做一些,条子和纺纱的质量也会更好一些,您说对吗?<br>
<br>
其实圈条器存在问题的根源不在圈条盘,也不用更换圈条盘,关键原因就在圈条器的结构本身。<br>
<br>
由于圈条器的工作特点与工作方式,使得圈条器在工作的过程中“偷偷”消耗掉了一部分我们所施加给条子的牵伸拉力,所以条子受到的实际牵伸拉力会低于工艺变换档位给定的标称值。当各种综合影响因素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这种现象不容易被发现;当各种综合影响因素累加到一定的程度时,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而一旦改变了这种条件,问题就又被隐藏起来了。由于大家以前没有意识到圈条器在“偷偷”消耗掉一部分的牵伸张力,会认为工艺给定的圈条牵伸张力已经足够大了,当然也就不会再往这方面查找问题了;由于这种现象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出现的,当更换不同的原料或生产环境发生变化时,反映出的现象也不一样,所以就更具有欺骗性;有时不好开车,会采取降速的措施,但为什么降速后就好开车了?为什么有时降速后的工作情况改善却并不显著呢?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圈条器的正常工作就会受到影响,那我们是不是应当考虑一下圈条牵伸的张力是否合适呢?因为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br>
<br>
其实圈条器在工作中的种种不佳表现,早已经把这个问题暴露出来了,只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我对这个问题疑惑和思考了很多年,也是在去年才刚从理论、计算和实证中得出结果的。虽然我说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虽然现在反过头来理解原来存在的问题比较容易,但是分析推导的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由于被圈条器“偷偷”消耗掉的牵伸张力不是很多,也难于检测,而且不同机型和不同的工作情况,消耗掉的牵伸张力也不同,所以在惯性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还能开车,只是会在背后偷偷的影响条干的质量,所以才会给我们造成很多的假象与困惑。<br>
<br>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个人在拔河,如果两个人都使出了100斤的力气,到底谁会赢呢?谁脚下打滑少、损失的拉力少,谁的有效拉力就大,谁就会赢。如果比赛场地的条件不好控制,如果我们又想赢,那是不是就需要多出把子力气呢?改变比赛场地的条件,是个办法,但是场地条件千变万化,所以会比较被动;如果我们使出的力气再稍微大一点,就会掌握场上的主动权,就不怕场地条件的微小变化了。不知道我的这个比喻是否恰当?<br>
<br>
我提到圈条器的机构设计有问题,并不是针对某台机器。因为国外的设备在这方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只是由于它的机构设计把这个问题“隐蔽”的更不明显罢了。如果我们能够先认识到这个问题,能够先改进一步,这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吗?<br>
<br>
我认为实际圈条牵伸张力的不足,对并条机来说,就像某人患上了“风湿症”。虽无大碍,但会影响他的生活质量。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完善圈条机构的设计方法,把圈条器在工作中消耗掉的这部分牵伸张力给补上,那圈条器不就工作正常了吗?虽然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方法比较复杂,但是解决问题并不复杂,改正起来也并不困难,关键还是我们怎么对待这个问题?我没有否定各种补救措施的意思,只是提出了一种更积极主动的应对方法。<br>
<br>
对于纺纱企业来说,自己动手整改并不是什么难事。设备就这样开,也能够纺纱,但是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会受到影响;如果对它稍做优化调整,只需要改几个牙子,花几个小钱,告诉一下工艺员新的使用方法,就能够改善问题。这从开出条子的形状上就能够看出区别,更重要的是这对提高设备的生产水平、改善和提高条干的质量,效果将会是非常明显的。<br>
<br>
很希望有兴趣的老师们能够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在不做其它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只是更改1-2档圈条的牵伸张力,跑一段条子再测试对比一下,哪怕是为了证明我的说法是错误的呢?如果哪位老师肯于指出我的错误,到北京出差或旅游时,我请您喝酒!<br>
(备注:从机前的操作台面往下看,圈条盘与条桶转动方向相同时,为同向转动,反之则反;同向转动时减档,反向转动时加档)


终于把317并条机下不来条子和条子发毛的问题解决了!

最早观察到换筒时条子堵在轧辊和圈条器中间,以为是圈条牵伸小,调到了设计的最大值1.069倍,稍有好转,但还是时不时的堵。

后来看到只是在换筒时堵,其他时候没问题。就拿着手电筒开着车向里面照着观察,发现总吸风口有半公分的缝隙,感觉是不是换筒后本来筒子里面没有条子摩擦力就小,大部分气流让总吸风口给吸走了,所以条子才下不去?

原来吸风口应该有一个皮垫,现在没有了,让保全工用海绵把那封严,再换筒开车就没事了!

但是条子发毛的情况还是没能很好的解决!按欧怀林老师之前说的几项检查发现一个眼的圈条护板比圈条器低,这是条子发毛的一个原因,让保全工调整好!

这之间请还有条子边缘有弯钩纤维、棉球的现象,有的叫气圈。

请教了沈阳的朱老师和天门的焦总后,把棉条的进口缩小,调整集束器的位置,使牵伸区出来的棉网进入到集束器时上下左右要不碰不蹭集束器,集束器的前口位置要对中、靠后,使棉条从喇叭口下行时产生的反冲气流不影响棉条的边缘纤维。

进棉口宽度确定要观察从牵伸区出来的棉网,边缘的棉网不能太薄,如果太薄会使胶辊罗拉对其的握持力太小不稳定,产生弯钩。

还把前张力牵伸调整到了0.99倍,大了会使棉条发毛。

又观察到由于棉条在筒子中排列比较紧密,在后工序上引时有时会发生粘连边缘纤维。做了一个小的传动底盘的皮带轮,使圈条比减小,虽然有些效果但是还不是很好!

又参考沈阳朱老师说的把轧辊弹簧加个垫片,又比原来好些!

在仓库左寻右找,找到了一个新弹簧,换上后很好!筒子中的棉条一圈和一圈之间有了缝隙,棉条成型紧密了、光洁了!在后工序上引时也没有了粘连的情况!

[来源: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17-02-28] [热度:]

页面版权所有:南通优旋圈条器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永康路55号
联系方式:0513-85282828   传真:0513-85292929   联系人:周女士 13606293720   技术支持:张先生 13906298566   电子邮箱:ntyouxuan@126.com

友情链接:如皋早教 骨灰盒